開箱
-
超豪華週邊裝置組合,ASUS ROG Phone電競手機將登場
ASUS首款專為遊戲打造的智慧型手機ROG Phone,選定台灣為全球首個正式發表國家,將於近日內率先上市銷售。此刻ASUS手機粉絲與手機遊戲玩家,都能藉由產品開箱一睹ROG Phone完整樣貌,包含顛覆業界傳統的完善周邊裝置在內。 ROG Phone設計團隊認為,電競產業仍然不斷在成長,然而同樣存在多時的手機遊戲,都還是使用一般的手機遊玩,過去從來沒有一款好的遊戲手機出現。這成為開發ROG Phone的動機,結合ROG產品群十餘年的開發經驗,秉持ROG永不妥協和嘗試突破的理念,ROG Phone將能為遊戲玩家帶來最佳體驗。 ROG Phone設計團隊指出,說到電競手機的定義,業界並沒有一個普遍共識,ASUS認為效能、散熱、操控性、視覺、音效等,都是電競手機該樹立的新標竿、標準。因此產品自自去年3月開始發想,經過一年半的開發設計、不斷嘗試突破,終於創造出超過10項獨一無二的特色設計。 即便強調遊戲表現,ASUS仍然在外觀視覺與質感設計下足了功夫,像是背蓋康寧第五代玻璃結合3D設計,其加工能難度、誤差高於一般2D做法。組裝結構中所包含金屬材質,強調採用航太等級金屬製程,經過10道精密CNC、9種刀具進行加工,耗時100分鐘堪比精品手錶的錶框加工工藝。 而內部核心部分,由Qualcomm合作提供特選版Snapdragon 845處理器,只挑可以達到較高時脈的部分來做ROG Phone,並且再經過效能最佳化。其Kryo核心時脈設定可達2.96GHz,較一般版本高出5%以上,同時結合充裕的8GB記憶體、最高512GB儲存空間,使ROG Phone能帶來當今最強性能。 散熱處理相形下為之重要,ROG Phone強調散熱效率較一般設計提升60%,而且能夠帶來5倍的最高時脈運作時間,這歸功於3D均溫散熱系統設計。內部結構首創採用大尺寸3D液態均溫板,搭配全銅導熱中框,再加上一層石墨板。如此確保ROG Phone散熱效果,以達成追求極致性能,並不降頻的設計目的。 當滿足性能條件後,ASUS將專注力擺放在提升視覺與音效體驗,ROG Phone採用DCI-P3 108%廣色域、100,000:1動態對比度的OLED面板。儘管畫面更新率僅90Hz,卻具有極低的1ms反應時間,ASUS認為這比起144Hz規格面板,像素反應時間相對極短,更能有效改善畫面模糊等問題。 除此之外,ASUS更結合影像處理晶片,即便是一般影音內容與遊戲,也可以帶來HDR那優異的明暗對比效果。而其前置立體聲喇叭,結合2個NXP型號Smart AMP TFA9874智慧型擴大器,並保留了3.5mm音源輸出入插孔,附加設計包含Hi-Res Audio 24bit/192kHz、DTS X:Ultra虛擬環繞音效、Qualcomm aptX藍牙傳輸等設計,將能帶來身臨其境的聽聲辨位效果。 遊戲體驗細節ASUS同樣沒遺漏,設計上結合AirTriggers超音波虛擬觸控按鍵,可以讓射擊之類需要快速操作的遊戲,有更為敏銳的遊玩體驗。同時間,考量到許多遊戲都是橫置螢幕遊玩,ASUS調整了特定周邊裝置的USB與耳機插孔出線,當手機橫著玩遊戲的時候是在下方,以避免對雙手握姿勢造成干擾。 ROG Phone本身內置4000mAh電池,由於玩遊戲時耗電量消化頗快,特地整併HyperCharge充電管理技術。ASUS表示,一般手機使用者或許已經習慣快速充電,但是這卻容易導致處理器溫度飆高而降頻。HyperCharge能夠改善這問題,達到充電速度、安全性,以及避免處理器溫度過高等目的。 而ROG Phone更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ROG Phone並不是只有單一一支手機,ASUS還開發出相當多樣專屬週邊,以期能能營造出最佳生活享受、最佳電競生活體驗。最為基本的如專屬保護殼,除了強化保護4個邊角,亦能夠再裝配AeroActive散熱風扇。而這風扇ASUS特別強調,能使表面溫度降低約4.7°C,使用體驗會更佳。 如TwinView雙螢幕底座,本身又具有螢幕、2個立體聲喇叭、實體按鍵、6000mAh電池,以及雙震動回饋引擎、增強型散熱引擎等設計。這能讓ROG Phone變身為掌上遊樂器,除了遊玩遊戲更順手,可以同時顯示2個App、將App拓展顯示在2個螢幕上,遊戲體驗將可以提升至另一個境界。 而WiGi無線投影基座,是運用IEEE 802.11ad無線傳輸技術,具有低於人眼可查看極限的20ms超低延遲,能將遊戲畫面輕鬆投射到顯示器、電視機上。至於GameVice遊戲控制器,結合後操作形式猶如遊戲主機的控制器,更同樣運用IEEE 802.11ad設計,能帶來極為便利的無線傳輸體驗。 而如果是電腦玩家,桌上型遊戲機座如同筆電基座,提供HDMI、DisplayPort、USB 3.1 Gen 1、RJ-45乙太網路、讀卡機、麥克風等豐富的輸出入介面,能讓ROG Phone輕鬆共用顯示器、鍵盤、滑鼠等裝置。單獨針對手機部分還有Type-C五合一擴充基座,提供HDMI、RJ-45、USB 3.1 Gen 1等配置,能視需求自由擴充應用。
-
經濟實惠裝機選擇,LEPA赤玥500W電源供應器
LEPA(利豹)品牌已經和Enermax(安耐美)結合,由於雙方主力產品線本來就頗為雷同,雙品牌意味著選擇性將更加豐富。近期所推出赤玥500W電源供應器,並未送交80Plus進行認證,畢竟那可是需要一筆費用。LEPA將成本反映到價格上,使其入門、文書機、經濟實惠定位導向,有合宜價格當利基點。 儘管如此,基本應有設計並未就這麼割捨掉,赤玥500W仍然具有完備的安全保護機制,包含過電壓、低電壓、過功率、短路、防突波、湧浪等。其餘設計特點並未多加著墨,僅標示著符合歐盟ErP Lot 6節能規範,5Vsb高效率電路設計在待機模式功耗可低於1W。不過得留意,這需要有相對應主機板來搭配,才能使其發揮出待機節能效用。 赤玥500W完整型號是LE500-SA,合併輸出功率如其名為500W,主要設定是+3.3V/22A、+5V/18A兩者合併上限120W,而+12V1/23A、+12V2/20A合併32A/384W。機身尺寸150 x 86 x 140mm(寬x高x長),在這大小適中的體積內,配備智慧轉速控制12公分靜音風扇,使產品散熱性與低噪音特性能夠同時兼具。 輸出線材配置部分,基本為主機板20+4P、處理器輔助電源4+4P、PCIe輔助電源6+2P(2個接頭)各1條。而2條SATA電源分別配置3和2個接頭,至於4P的Molex提供4個接頭,與1個軟碟機是同一條線。LEPA為赤玥500W提供3年保固服務,目前市場參考價格普遍不到1,500元,如果有意組裝極簡型電腦,是可以參考選用之。(文.圖/Bisheng) 廠商名稱:利豹 廠商電話:(03)358-0584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Seagate FSAT SSD 1TB實測開箱,USB 3.1 Gen2精品質感外接式固態硬碟!
隨著價格波動與儲存技術的提升,不論是HDD傳統硬碟、或是SSD固態硬碟,都朝著容量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親民的方向前進,對於消費者來說,也算是目前物價上漲卻薪水不漲的壓力下,一點小小的好消息吧! 身為儲存裝置首選龍頭廠商之一的Seagate,除了在HDD方面有著極佳的成績外,近來在SSD上頭的布局也越來越明快,除了2.5吋內接式的版本也正式出現在檯面上之外,外接式版本也推出了採用USB 3.1 Gen2的「Fast SSD」來搶攻市場大餅,透過採用了Type-C介面的模式,也提供了玩家讀寫高達540/500 MB/s以上的高速快感。 事實上,都是採用了USB介面的版本,其實也就與大家習慣用的USB隨身碟沒有太大區別,除了在速度上更加快速,提供更大的容量也是一個重點。目前「Fast SSD」一共有4款容量版本:250GB/500GB/1TB/2TB,尺寸大小皆為94x79x9mm(長x寬x高),實際約是掌心大小,大概就比2.5吋內接式的SSD略小一些。先來瞧一下整個產品的包裝吧! 外包裝設計除了是紙盒材質與吊牌式之外,配色上也維持白綠色風格,盒上標示了1TB字樣也代表這次開箱的容量版本,另外官方還提供了價值19.98美元(約600元台幣)的Adobe Creative Cloud Photography計畫會員資格回饋消費者,算是額外多的福利;內部除了本體外,還提供了2組的傳輸線材,分別是標準的Type-C to Type-A的連接線、以及另一條Type-C to Type-C的連接線,除了可以直接拿來連接主機板上I/O埠有提供的Type-C插槽外,也可以直接對接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直接變成OTG使用。 打開包裝盒就可以看到本體了,算是小一號的2.5吋SSD大小,正面除了打上SEAGATE Logo字樣外,還有類噴砂的銀色鋁質外觀設計,搭配主體的灰黑色塑膠材質,正面左下角的側面則是設計了Type-C的連接插槽,右下角則是電源指示燈;背面的微弧形設計外,也可以看到有這款Seagate Fast SSD的相關資訊,包括安規與型號、產地及製造年份標示。 實際來比較一下大小,這樣大家的直觀印象會比較深刻些,小編直接拿在手上的大小,大約就是掌心大,然後9mm的厚度大概也是就比一般2.5吋SSD的7mm多了一咪咪(其實就是多了上面鋁片的厚度,那個有特別功能),用手指頭來對比一下也不到一半的厚度。 直接上機來看一下有甚麼特別之處,接上電腦後可以發現右下角的電源指示燈會亮白光,先來透過CrystalDiskInfo抓一下Fast SSD的細部資訊就可以看到除了標示為1000.2GB的容量外,內部介面是SATA模式,未運作狀態(IDLE)時的溫度也算低、僅30度C,測試時也會發現上頭的鋁片材質會微微發熱,想必應該是與內部的主控晶片與快閃記憶體顆粒有貼合,可以做到導熱的作用。 在討論測試數據之前,直接來開蓋看一下內部設計我想大家會更清楚的知曉到底這款Fast SSD裏頭有著怎樣的布局;從背面可以看到接合位置是在四周,請務必小心解開內扣卡榫,這樣就能夠打開這款Fast SSD了。 打開後可以發現到整體的布局設計上採PCB雙面的設計,正面的主控晶片位於中央,而前端則是配置了4顆3D TLC NAND快閃記憶體,背面的同一位置也同樣的配置了4顆,側邊則是正反面都配置有一顆Nanya DDR3記憶體快取;仔細看一下正反面的外罩就可以發現到,在主控晶片的正面上方與背面底部,都有導熱膠墊設計,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透過正面鋁片材質的設計,讓內部的廢熱效應可以透過導熱設計排出,有利於長時間使用的壽命延長。 主控晶片採用的是Seagate STXA01EA3B7,這顆版本與先前的BarraCuda SSD是同一款,所以可預期到的是在效能表現上兩者應該是差不多,官方標示的540/500 MB/s的讀寫速度應該在實際測試上也不脫這個範疇;配置的1TB容量,是由正反共8顆的3D TLC NAND組成,採用的是Toshiba TA7AG55AIV,單顆容量為128GB;至於上頭的快取記憶體則是由正反2顆Nanya NT5CC256M16DP-DI DDR3記憶體來達成共1GB容量的配置,算是給予極大的快取空間了。 仔細看一下還可以發現到Fast SSD採用的是ASMedia祥碩科技的ASM235CM這顆USB 3.1轉 SATA的轉換晶片,這提供了在連接到USB 3.1 Gen2上的高效能讀寫速度的發揮。 由於官方一共提供了2組的傳輸線材,玩家可以依照使用需求來做連接上的選擇,有些較新規格的主機板直接就提供了Type-C的連接埠,那就可以使用Type-C to Type-C的傳輸線直接連接。(記得要接上Gen 2的插槽,效能表現才能更優異) 當然,既然號稱Fast SSD,自然也不能弱了FAST這樣的定義,這裡也透過幾款測試軟體來驗證一下效能表現,下面就一一來瞧瞧表現如何! 先來看看在CrystalDiskMark上面的測試,就可以發現到563.3 MB/s與507.9 MB/s的讀取/寫入速度,比官方自己宣稱的還要來的更高,以高達1TB容量來看,作為玩家使用上儲存資料或備份時,相當迅速方便。 在TxBENCH上面更是測得了568.297 MB/s與524.964 MB/s的表現,證實這款Fast SSD的確有發揮高速效能的優勢。 至於在Anvil's上面的測試,則是測得了530.71/496.36 MB/s的讀寫成績,這部分倒是略低於官方數字,但也是相距不遠、僅有微幅差異,整體來說的表現也都算有達到500 MB/s的基本水準。 ATTO的測試上大概是最穩定表現的,讀寫速度高達568.7、530.9 MB/s,算是有發揮了USB 3.1 Gen2的威力,佐證了這款Fast SSD的優異表現。 AJA的測試分數則是與Anvil's差不多,讀寫的表現大概落在530、497 MB/s左右,也算是水準演出。 AS SSD的測試則是落在534.01/499.82 MB/s的讀寫速度,即便在Copy的部分也有ISO 419.94 MB/s、Program 164.57 MB/s、Game 321.84 MB/s的表現,整體來說算是相當不錯的,在Compression的方面,也有讀取高達530 MB/s左右以及寫入356-501 MB/s的表現,整體穩定性可以從線圖上看到。 最後來看看在AIDA64上面的實測,讀取測試的部分可以看到平均有530 MB/s的表現,這也證明這款Fast SSD在效能上的確有穩定且高速的能力。 雖然大部分的狀態下會是連接於電腦(PC/MAC)使用,但是透過Type-C to Type-C的傳輸線,直接連接手機等行動裝置也是相當方便的,等於隨時替行動裝置開外掛,對於外部攝影或是需要大量儲存資料的時候,就凸顯出這款FAST SSD的好用之處,高速儲存的優勢也會在這個時候嶄露無遺。玩家可以直接拿來當作OTG使用,這麼大容量的OTG,其實外出使用時真的相當方便,體積不大也好攜帶,重點是容量又很足夠。 看過了硬體的各項相關資訊以及多方面的測試之後,從官網上就可以查詢到這款Fast SSD的更多訊息,目前在可攜式外接式硬碟的部分,Seagate一共有4款定位的產品,以SSD規格的版本來說,當然目前就是以這款Fast SSD為主。玩家可以依照需求下載應用軟體與APP使用,可以自由性的多更多的調整與個人化設定。 隨著檔案資料的容量也逐漸膨脹下,隨便拉一個影片也就大都以GB來計算了,如果單靠常見的16GB、32GB這一類的隨身碟,恐怕無法完全應付玩家的需求,當然就價位上來看,採用USB隨身碟似乎稍微節省一點預算,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大部分的USB 2.0甚至3.0的隨身碟除了面臨容量不夠大的窘境外,讀寫速度的落差也是無法與這款具備540/500 MB/s高速讀寫的Seagate Fast SSD相比的,相信這部分在前面的實測驗證上就已經清楚的展現了。 提醒玩家一點的是,目前FB上頭的詐騙其實很多,常見的所謂海關沒收品、單支隨身碟就有1TB、2TB容量、賣價竟然才幾百元、還可以買一送一,這樣的訊息幾乎都是詐騙狀況,真實的產品還是要注重品牌與實際的市場價格,當然更重要的是產品的售後服務,在這款Fast SSD上,則是可以透過聯強或是直接送到Seagate的服務中心,像是台北三創數位園區、台中NOVA資訊廣場英才店等,而且官網註冊還能夠享產品保固以及Rescue資料救援服務(保固3年內可享有免費資料救援一次),在原廠提供的三年保固下,玩家可以盡量的發揮Fast SSD的特色,讓備份與儲存資料不用再慢吞吞、也不用受限於內接式的拆裝麻煩、甚至可以拿來跟手機等行動裝置對接,外型上有兼具時尚感與輕量化,這麼方便的隨身好物,該是下手衝一波的時候了! 廠商名稱:Seagate希捷科技 廠商網址:www.seagate.com 廠商電話:0800-666-910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搭載AMD Ryzen 7 2700U高階行動處理器,新Acer Swift 3輕薄、高效、省電 成為商用筆電絕佳選擇
當今的Ultrabook 超輕薄筆電,常為追求輕薄為優先目的,且又要提升電池續航力,通常效能不會太好。因此,市面上的13、14、15吋的各式Ultrabook,一般都是配置具有內顯功能的行動處理器(例如Intel Core i7/i5等級的CPU,搭配其內顯UHD Graphics顯示功能),使這類筆電大多只能處理一般文書、商用與多媒體影視等用途,無法執行3A級遊戲或做一些比較重量級的繪圖運算,因此Ultrabook大多被訴求是商務或家用機種,很少能有機會成為遊戲筆電。 AMD自2017年推出全系列Ryzen桌上型處理器(代號Summit Ridge),並取得市場關注之後,該公司在行動處理器的研發上也非常積極,並首度在2017年第四季發表Ryzen 7 2700U與Ryzen 5 2500U (代號Raven Ridge),提早為其第二代Ryzen家族處理器鋪路,為筆電市場投下震撼彈。這次Ryzen 7 2700U與Ryzen 5 2500U行動處理器,分別內建Radeon RX Vega 10與Vega 8繪圖晶片,可提供絕佳的3D繪圖效能,提供需要輕薄又要有不錯繪圖效能的另一種選擇,讓Ultrabook也能成為入門級遊戲筆電。以下就是AMD推出的行動處理器規格一覽。 AMD推出最新一代的Ryzen行動處理器家族,是基於Zen處理器架構,採用14nm製程設計,預設功耗(TDP)為15W,可配置功耗(cTDP)為12至25W,預設TDP並支援DDR4-2400記憶體,提供超輕薄筆電強大又省電的運算核心。在規格方面,以最高階的Ryzen 7 2700U或Ryzen 7 Pro 2700U為例,基本時脈為2.2GHz,最大超頻時脈可達3.8GHz,具備4核心8執行緒,搭配2MB L2快取與4MB L3快取,提供1664 GFLOPS的運算能力。目前Ryzen Mobile 2xxxU處理器,共有4組型號,依序為2700U、2500U、2300U與2200U,適合各式消費、娛樂級的輕薄筆電導入。 至於AMD於2018年第二季推出的Ryzen Pro系列,其實跟「非Pro」的系列規格是一樣的,差別在於Ryzen Pro是針對企業市場所打造,具備更高的可靠度。亦即AMD的Pro平台,其實就是要Intel的vPro平台相抗衡,讓Ryzen Pro處理器,可提供企業環境來長期使用。目前Ryzen Pro 2xxxU處理器,共有3組型號,依序為2700U、2500U與2300U,適合各式商用、企業級的輕薄筆電導入。 在內顯方面,Ryzen或Ryzen Pro行動處理器內,內建了Vega Graphics繪圖晶片(代號Vega Raven Ridge),Vega隸屬於GCN 5架構,以最高規格Ryzen 7 2700U來看,便內建了Radeon RX Vega 10繪圖晶片,時脈高達1300MHz,可與系統記憶體共享1GB以做為視訊記憶體。在主要功能上,除支援DirectX 12.1、OpenGL 4.5等API外,亦支援FreeSync畫面不撕裂技術,提供絕佳的螢幕視覺享受。在效能方面,其內建的Vega繪圖核心,提供超越競爭對手的繪圖效能。 接下來,就來讓我們實際看看AMD Ryzen行動處理器的筆電吧!目前在AMD Ryzen的筆電當中,Acer有在其15.6吋的Swift 3超薄產品系列中,另外規劃出AMD的機種,包括型號為SF315-41的純APU機種,內建Ryzen 5 2500U或Ryzen 7 2700U處理器。另外還有加強版的SF315-41G,為APU+GPU機種,等於是在上述的機種中再額外加入Radeon RX 540獨顯繪圖晶片,搭配2GB繪圖記憶體,提供加成的繪圖運算效能。以下便是各機種的規格比較。 以下就來介紹搭配獨顯機種中,最高階的Acer Swift SF315-41G-R8J7筆電,這是一款具備 APU與GPU配置的筆電。在CPU方面,採用AMD Ryzen 7 2700U行動處理器 (內建Radeon RX Vega 10內顯),另在GPU方面,再加上AMD Radeon RX 540獨顯 (搭配2GB視訊記憶體),可以視為雙GPU的輕薄筆電。 在包裝上,Acer Swift 3筆電提供了Acer原廠背包,並隨贈一支滑鼠。筆電外型的部份,Acer為與其他平台的Swift 3系列做區隔,其AMD版本的Swift 3都是採用全機銀灰色金屬設計,搭配髮絲紋處理,頗具科技時尚感,以便與Intel版本的藍色系做區分。Acer SF315-41G搭載15.6吋Full HD (1920x1080) IPS面板,採用鏡面設計,在轉軸中刻上SWIFT的字樣,整個機身都充滿了時尚的韻味。Acer Swift 3整體機身厚度僅有1.89公分、重量僅有2.2kg。可說是眾15.6吋等級的全金屬效能筆電中,頗輕薄的機種之一。 在鍵盤區配置方面,提供全尺寸鍵盤設計,有保留數字鍵區。搭配白色的背光設計,在黑暗中也能看到一絲絲燈光。超大觸控板設計,可支援手勢操控,上下捲頁更方便。此外在鍵盤區右下方多了一個指紋辨識區,讓使用者只要手指擺上去刷一下就能進入Windows 10,省去輸入密碼與忘記密碼的麻煩。鍵盤左下角則可以看到Ryzen 7與Radeon RX的信仰貼紙。 在儲存裝置方面,這款SF315-41G採用雙碟配置,SSD採用Intel 600p系列的NVMe SSD,容量為256GB,另搭配WD Blue系列的HDD,容量為1TB,讓使用者能夠擁有超快的開機速度,以及超大容量的儲存空間。 一般輕薄型筆電,通常會在周邊連接埠上大砍特砍,而這款SF315-41G在輕薄的外型上,仍保留了各種必備的周邊I/O埠,提供了一組USB 3.1 Type-C埠、兩組USB 3.0埠,以及一組USB 2.0埠,另外像是耳麥孔、SD讀卡機,以及HDMI 2.0視訊輸出埠,也都具備。此外,在其中一組USB 3.0埠還提供「關機充電功能」,因此出門時,只要您有帶手機或平板的充電線,就算忘了帶行動電源,也能經由SF315-41G的USB充電埠來充電,非常方便。 在底部設計上,則採用極簡造型設計,僅有喇叭出聲孔、腳墊、散熱孔,以及一些認證貼紙。比較特別的是中間有一個電池斷電開關,當您的電腦當機到連電源鈕按了5~10秒都無法強制關機時,就可以用一根手機常用的SIM卡退片針來戳一下,讓系統強制斷電,可說是兼顧安全性的貼心設計。 在散熱設計上,SF315-41G內部採用雙導管單風扇設計,採用更密集的風扇扇葉,來達到在最不吵的情況下,獲得最妥善的散熱效果。搭配AMD處理器內建SenseMI技術,如同具備機器智慧(MI)一樣,具有學習與適應能力,可協助AMD Ryzen 處理器依照使用者經常執行的應用程式來調整效能,讓使用者在密集運算時,也能以達到功耗、效率與散熱上的最佳效能。事實上,在執行重量級遊戲時,其散熱風扇的噪音可說是非常低,而且機身的溫度也只有溫溫的,不會燙手!因此頗適合辦公室與商務使用。 由於Swift 3系列追求輕薄,因此內部並無提供SO-DIMM插槽,而是將記憶體直接焊在主機板上,提供8GB DDR4-2400記憶體,並採用4GBx2雙通道配置,因此在一般商用情境可以發揮應有的效能。也由於記憶體是焊死,無法更換,當然也就無法擴充記憶體囉! 接下來就來看看,搭配Ryzen 7 2700U,內建Radeon RX Vega 10繪圖晶片,以及額外配置的Radeon RX 540獨顯晶片,在效能表現上又是如何。 由於此筆電是多GPU的架構,一般來說,在效能模式下,系統會自動選擇獨顯(Radeon RX 540)來運作,省電模式則是自動選擇內顯(Radeon RX Vega 10)來運作。此外在AMD的Radeon設定上,也提供兩組GPU的設定項目,讓使用者可以根據需求來指定哪個程式是要以內顯還是獨顯來執行。至於有些遊戲或應用程式具備偵測到兩個GPU的能力,就可以同時使用到雙GPU的效能。而部份支援DX12的遊戲,也有提供Multi-GPU的功能,讓遊戲可以使用到兩顆GPU的效能,以提供更好的遊戲流暢度!以下就是實測的分數! 在系統效能方面,由於內建了256GB NVMe SSD當系統碟,循序讀寫效能突破1,580以及586 MB/s,讓Windows 10在處理各種程式與作業,都能快速因應。至於1TB SSHD資料碟,循序讀寫效能達到133、125MB/s,可以用來安裝各種大型的軟體或是多媒體檔案。不用擔心硬碟容量一下子就不夠用了。 在一般系統元件的測試中,可以看到各式元件的表現還不錯,而雙GPU在GPGPU的測試下,也能獲得加成的效果,這樣的優勢對於一般利用GPU進行大量密集運算的應用程式來說,可以擁有更快的效能發揮。有助於整體效能的提升! 在CineBench測試中,透過AMD Ryzen 7 2700U,以及程式自定選到的AMD Radeon RX540獨顯的狀態下,可獲得不錯的OpenGL效能,以及CPU分數。 至於系統各項評測,以及系統整體評測方面,像是PassMark,PCMark,也都擁有不錯的表現。 再來看遊戲方面,由於配置了雙GPU,且是不同的GPU架構,因此要發揮雙GPU的效能,遊戲本身要支援DX12才行。而在當今不少遊戲還是停留在DX11、且就算支援DX12也不一定能讓你選擇同時啟用多GPU的狀況下,建議玩家還是先使用系統預設值就好了,讓遊戲自己選擇那張卡來使用。除非遊戲本身具有支援多GPU的選項,此時就可以去打開。有關於遊戲測試成績,請參考下方圖表。 當然有些遊戲,也是可以透過AMD的Radeon Setting功能,來指定要選擇哪個GPU來執行,因此要是您平常只玩LoL(英雄聯盟),就可以指定使用內顯,不一定非要用到獨顯,這樣可以比較省電。 再看散熱方面,透過FurMark燒機15分鐘,並同時開啟雙GPU來測試,除了內顯偵測不到溫度之外,獨顯是可以偵測得到溫度,從43 °C提升到74 °C,耗電量在待機狀態下大約8~12W,玩遊戲時的尖峰值為58W。至於電池續航力方面,透過PCMark8實測,在節電模式大約可以維持4小時多。 ▼表1 元件與綜合效能評測數據 ▼表2 多媒體與遊戲相關評測數據 接下來我們測試Android模擬器在多開(同時執行多個副本)的情況下,AMD平台的筆電表現如何。這項測試主要是因為手遊當紅,一般玩家在透過手機來玩MMORPG這類遊戲時,由於必須經常練功,且有些任務必須組隊,才能順利過關,若沒有加入公會或血盟的話,很多關卡就會被卡住。因此,有不少玩家嘗試創建多個角色,透過一個人同時登入多個角色來練功 (俗稱養小號),當有必要時,就會同時登入這些小號來跟主要角色一起組隊來解任務。這種情形可說是非常普遍。 若透過手機來玩的話,擁有幾個帳號就只能準備幾支手機來玩,但電腦可就不一樣,透過一些Android模擬器紛紛支援多開的功能,即可在一台電腦上執行多個Android遊戲,讓養小號、練功更加方便。這次測試,我們以「夜神Android模擬器」來執行「RO仙境傳說:守護永恆的愛」手遊,其中每個模擬器都設定單核心、1GB記憶體、每秒30幀,並嘗試同時開啟多個副本,來測試AMD筆電在模擬器多開的情況下,是否能長期穩定運作。 經由實測可發現,SF315-41G執行Android遊戲多開,最多可以開到3個副本且還能維持遊戲流暢度。也由於系統記憶體僅有8GB,再扣掉1GB預留給Radeon RX Vega GPU使用,因此系統可用記憶體只剩不到7GB,讓Android模擬器開3個副本之後,就非常緊繃!(若系統記憶體更多的話,開啟4個至6個應該不是問題)。實測發現,在3開的情況下,運作超過1小時以上也都能穩定運作,CPU的使用率大約落在34~40%,GPU使用率大概是35%,風扇非常小聲。至於整體耗電量實測也只有25~28W (螢幕調亮一點就比較耗電),也就是說,連續開機35~40小時,也才花掉1度電,因此這台AMD筆電,可以說是最佳的手遊練功神器! ▼表3 產品規格配備 外型:★★★★☆ (4.5分) 輕薄:★★★★☆ (4.5分) 散熱:★★★★☆ (4.5分) 功能:★★★★ (4.0分) 效能:★★★★ (4.0分) 這次我們開箱實測Acer Swift SF315-41G-R8J7商務輕薄筆電,是眾多I牌產品中,唯一採用最新一代AMD Ryzen 7 2700U行動處理器的機種,透過其內建的Radeon RX Vega 10繪圖晶片,加上Radeon RX 540獨立繪圖晶片,再搭配絕佳的散熱設計,給予商務人士需要安靜,又需要高效能的使用空間,搭配其電池續航力也不差,可以維持4至5小時,給予半天的活力。當然不只是商務應用,平時閒暇也可以看影片,也適合拿來玩MOBA類或比較輕量級的遊戲,當然你愛玩手遊的話,也可以透過這台大螢幕的筆電來玩手遊,讓視野更大,同時可以多開,讓您培養的角色可以更快升級!此外Acer的售後服務也很完善,提供二年台灣地區完全保固、一年國際旅約保固、電池保固一年、第一年58分鐘快速完修,因此不用擔心保固問題。 AMD這次的Ryzen 7 2700U系列輕薄筆電,挾其超低功耗(15W)設計同時還內建最新的3D繪圖晶片,提供充足的運算與繪圖馬力,同時提供長時間使用。打破了以往AMD筆電會比較耗電的迷思,適合想要追求C/P值、時尚造型、輕薄又長效的使用者選購。 廠商名稱:ACER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258-222 廠商網址: 市場行情:NT$30,900 →更多的【PCDIY! 桌機/筆電/迷你電腦】: →更多的【PCDIY! 專題報導】: →更多的【PCDIY! 智慧型手機/平板/手錶】: →更多的【PCDIY! 顯示卡】:
-
PCIe 3.0 x2 NVMe挑戰SATA 6Gb/s固態硬碟地位,價格成世代交替關鍵
固態硬碟憑藉優異的存取速度優勢,成為時下系統開機碟最佳選擇,無論新購桌上型或筆記型電腦,若仍未採用形同和廉價畫上等號。對玩家而言,最令人熱血產品莫過於PCIe 3.0 x4 NVMe介面規格,另一造廠商為了加速取代SATA 6Gb/s,折衷方案PCIe 3.0 x2 NVMe風潮正興起。特別是在筆電應用方面,還伴隨吹起M.2 Type 2242小尺寸產品風,藉此縮減占用的電路板空間。 目前消費性固態硬碟主要傳輸介面,分為SATA與PCIe兩種規格形式,淺而易見的差異點,莫過於真實可用頻寬有數倍之差。SATA 6Gb/s這老朽的規範,真實可用頻寬僅約570MB/s,反觀具有通道組合彈性的PCIe,當前主流PCIe 3.0單條通道頻寬即有984.6MB/s。以當下常見的PCIe 3.0 x4規格來說,頻寬總和大約為3980MB/s,近乎是SATA 6Gb/s的7倍之多。 PCIe介面讓固態硬碟產業眾廠商,著實有著充裕發揮空間,高規格的控制器與快閃記憶體相輔相成,能帶來前所未有之速度體驗。如前述,SATA6Gb/s存取速度頂天也不過570MB/s,然而PCIe 3.0 NVMe產品從早先讀取2000~2500MB/s,發展到現在已能達3000MB/s以上速度。或許再過不久,這也不足以應付高性能消費性固態硬碟所需,得改用PCIe 3.0 x8或者PCIe 4.0規格。 話雖如此,SATA 6Gb/s與PCIe NVMe之間卻也存在成本落差變數,從控制器到成品的報價都是後者比較高。以240/256GB這主流系統碟基本容量級距來說,SATA 6Gb/s介面產品中、低價位區間,是落在1,500~2,000元左右,而PCIe NVMe是在2,000~3,000元附近。當然了,由於性能有相當差距,這般價差是屬於合理的、可接受。 另外只要稍微留意價格會發現,中價位PCIe NVMe介面產品正好落在分水嶺,許多中、低價位產品的讀取速度只達2,000MB/s,反觀高價位產品達3,000MB/s以上逐漸普遍。這是由於轉進PCIeNVMe規格已成為大趨勢,為了加速普及、滿足不同消費族群需求,廠商自然是極盡可能端出各式產品,因此造就這價格帶與性能落差。 產品區隔化可用手段相當多,由於固態硬碟60~70%成本來自快閃記憶體,其餘的控制器與設計製造等,相比之下猶如零星一角。拋開快閃記憶體部分來談,最能著手的部分莫過於控制器採購,這甚至又包含韌體撰寫、調校等成本。過去控制器市場大多是外商的天下,最近幾年SMI、Phison等台廠捲土重來,更成為市場上的主要供應商。 台系控制器除了理論採購成本較低,這些台廠也普遍著重在經濟實惠,以協助製造商縮短產品開發時程,並且降低製造成本為導向。因此一些設計解決方案,內含韌體已經是再基本不過,要客製化甚至代為生產終端成品亦可。因此那些懂得門道的玩家,自然會覺得怎麼有些品牌固態硬碟,骨子裡看來都是一個模樣,它們確實可能本是同根生。 除了前述做法,廠商也在尋求其他的可行方案,現階段看來趨勢是PCIe 3.0 x2 NVMe。與高性能導向的PCIe 3.0 x4 NVMe相較下,即便頻寬打了對折仍有1969MB/s,這將近是SATA 6Gb/s的4.5倍。換言之,PCIe 3.0 x2 NVMe足以提供讀取1,500MB/s或以上,大約是SATA 6Gb/s機種3倍的最大傳輸速度,因此廠商有意藉由它加速取代SATA 6Gb/s機種。 PCIe 3.0 x2 NVMe已經是現在進行式,Phison於2016年開始布局,去年正式推出型號PS5008-E8控制器。PS5008-E8本身為4個通道架構設計,僅自家主力產品一半數量,而這也是控制成本的手段。其設計符合NVMe 1.2版規範、支援TLC/MLC 3D NAND,參考性能最高循序存取達讀取1600MB/s、寫入1300MB/s,可構成128GB~1024GB容量產品。 如果你經常留意市場,應該已經發現到實體產品蹤跡,這年頭怎麼還有讀取僅約1600MB/s,但標示著PCIe NVMe的產品。舉如ADATA XPG SX6000、Kingston A1000、Lite-On MUX等,並非是採用早期的設計方案,骨子裡正是我們所談論這PCIe 3.0 x2 NVMe控制器。只不過從市場價格來看,無可否認這與PCIe 3.0 x4 NVMe產品之間,當前價差是難以說服消費者。 當然了,由於廠商著眼市場在於系統製造商,桌機玩家是可以忽視這樣的產品存在。受惠者如筆電,前面提及筆電廠商想要提高固態硬碟採用率,但是當前選擇僅SATA 6Gb/s或PCIe 3.0 x4 NVMe一翻兩瞪眼。PCIe 3.0 x2 NVMe角色介於前述兩者之間,理論成本比PCIe 3.0 x4 NVMe略低些許,速度好過SATA 6Gb/s幾倍,是廠商眼中理想SATA 6Gb/s替代人選。 對筆電之類系統製造廠商而言,就算固態硬碟報價只便宜區區10美元,但出貨1萬台即省了10萬美元、約等300萬台幣。話雖如此,當筆電之類產品列出細部規格,這差異是否會成為消費者比較點、影響最終選擇,恐怕也是廠商得思考的點。因此亦有些控制器廠商,認為PCIe 3.0 x2 NVMe是有些多餘,只要利用中階低PCIe 3.0 x4 NVMe(4通道之類規格)控制器即可達到相同目的。 對於價格難以拉開有感差距這點,或許可以這麼簡單來講,對於好的、成本較高的控制器設計解決方案,廠商理應當會搭配較高等級快閃記憶體,如此構成高性能、價格帶產品。反向組合即為一般性能等級、價格導向,因此各式實體產品在零售市場的價格,自然而然會有所區隔。PCIe 3.0 x2 NVMe確實為不錯的主意,但是否會曇花一現,就看和低價位PCIe 3.0 x4 NVMe產品之間如何拉扯。 談論到PCIe 3.0 x2 NVMe固態硬碟,不得不提到另一個新趨勢,那就是M.2 Type 2242短板產品。Type 2242長度僅常見Type 2280約莫一半,對桌上型電腦而言,即便你不是玩家同樣無感、可無視之。然而這對筆記型電腦廠商來說,卻也是個理想的系統開機碟解決方案,著眼點在於縮減占用電路板空間,以騰出寶貴的空間好用來容納其他零組件。 近幾年筆電發展趨勢之一,是盡可能挪出空間給予電池使用,藉此提升電池續航力表現。超輕薄筆電擴充彈性向來不是考量重點,如果有容量足敷使用又較省空間的選擇,筆電廠商同樣樂於見到。即便是生產力機種,廠商亦思索薄型、輕量化的可能性,例如ThinkPad T480就是安排M.2 Type 2242與2.5吋裝置各1 組, 讓需要雙碟的用戶可以彈性建置儲存空間。 目前已經有這樣的產品推出,而且和PCIe 3.0 x2 NVMe控制器應用趨勢相呼應,例如Lite-On T11即為Phison設計方案製品。除此之外,像是WD、Toshiba(RC400已正式發表) 等幾大廠,同樣有M.2 Type 2242產品規劃, 只不過當前偏向商用、OEM。後者行銷目標之一, 無非也是出貨給予系統製造商, 用於各式基於空間考量的設備, 舉如超輕薄筆電甚至是迷你電腦等。 接下來,我們利用手邊的實體產品,進行一些性能簡單概略比較。讓大家藉此窺探,SATA 6Gb/s、PCIe 3.0 x4、PCIe 3.0 x2等介面產品之間,性能實質差異是如何。PCIe 3.0 x2範例組有Kingston A1000、Phison公板,PCIe 3.0 x4則取Plextor M9PeG,而SATA 6Gb/s代表是Plextor S2C。得留意各範例產品的容量有所差異,以下數據並不適合捉對廝殺,僅用來呈現各介面的概略差異。 對於測試所得數據,我們取循序(Seq)和4K存取結果,繪製成圖表來提升閱讀、比較便利性。而在介面差異評估方面,PCIe 3.0 x2 NVMe產品有2個範例組,我們取有在通路零售的A1000當代表,和其他2種介面產品簡易比較之。依據傳輸介面頻寬來看,PCIe 3.0 x2 NVMe規格的A1000居中,以此來看可達PCIe 3.0 x4 NVMe幾成的性能,又能夠比SATA 6Gb/s快上多少。 首先來看最高循序存取速度部分,M9PeG最佳數據是在CrystalDiskMark測得,其Seq Q32T1表現達讀取3199.7MB/s、寫入2040.5MB/s,而A1000相同項目速度為讀取1609.1MB/s、寫入1073.5MB/s,S2C則是接近SATA 6Gb/s頻寬上限的讀取564.5MB/s、寫入528.5MB/s。概略換算來說,A1000表現為M9PeG的一半,讀取與寫入落在50~52%附近,而S2C表現為其讀取35%、寫入49%幅度。 綜觀其他測試來說,AS SSD Benchmark與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兩款測試結果顯示,A1000讀取和寫入都大約是M9PeG的53~56%,符合其介面頻寬僅只有一半這先天差異。至於S2C方面,其表現是A1000的35~49%左右,相對呈現出那2~3倍頻寬差距。ATTO Disk Benchmark彼此落差略小,A1000可達M9PeG約54~64%速度,而S2C相較下是有其41~48%表現。 取中間值或保守點來講,PCIe 3.0 x2 NVMe範例組A1000的最高存取速度,是落在PCIe 3.0 x4 NVMe與SATA 6Gb/s參考比較組中間。當然了,實際上是約為PCIe 3.0 x4 NVMe產品的一半,又如果跟早期或當下入門產品相較,落差所機會縮小些。而SATA 6Gb/s機種讀取速度只有其40%左右,寫入基於都是採用TLC顆粒的先天限制,因此差距縮小至一半。 接著我們彙整了4K單位表現數據,以此來衡量這次3種標的介面產品,會呈現出怎樣的差異。ATTO Disk Benchmark與AS SSD Benchmark測試結果相近,範例組產品之間的差異小了許多,A1000讀取表現達M9PeG的71~74%程度,即便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和CrystalDiskMark差異略多,但是有其55~64%表現說不上多大。而寫入的落差也少了點,A1000最佳表現有M9PeG的90~92%,同樣出現在ATTO Disk Benchmark和AS SSDBenchmark,其餘則是有57~78%程度表現。 A1000與S2C相較之下更加巧妙,即便固態硬碟的循序存取速度一再創新高,然而4K部分想要大幅度拉開並不是那麼容易。故S2C和A1000相比,ATTO Disk Benchmark和rystalDiskMark測得差異並不多,S2C讀取能有A1000約83~88%程度表現,少一點也在74~78%之譜。而寫入方面最小差距出現在CrystalDiskMark,S2C可達A1000約99%表現實力,除了AS SSD Benchmark其餘亦有86~93%不等。 取一般關注重點循序與4K存取表現來看,PCIe 3.0 x2 NVMe範例組A1000和PCIe 3.0 x4 NVMe的M9PeG相較之下,A1000循序存取速度約莫為其一半、4K至多落後25%,當系統碟的使用體驗理應當不會有莫大差異感。接著透過PCMark 8儲存測試結果,綜觀總得分、頻寬與模擬軟體啟動速度等部分,來比較作為範例組的這3種介面產品差異。 範例組的總得分相當接近,由高至低依序為M9PeG 5088分、A1000 5056分、Phison 5049分、S2C 4921分,差異小到得以忽略之。某程度上來說,PCMark 8是有些不符合時宜,對應新式介面固態硬碟未必完善。但也可以說是,真實使用礙於電腦系統軟硬體架構、人體敏銳度等因素限制,使用體驗確實不至於相差那麼多,PCMark 8如實反映出這樣的結果。 另外來看模擬軟體啟動速度,A1000幾乎都只比M9PeG多出不到1秒,此般差異沒有A、B組比較是難以察覺。而S2C與A1000相較也有這傾向,Microsoft Word這類較小型軟體差異都不到1秒,真正有感差距是Adobe Photoshop light v2/Heavy v2,落差分別接近7秒、17秒。換言之,若存取資料量沒有大到一定程度,各式介面固態硬碟的使用體驗落差,恐怕不如跑分結果那樣顯著。 透過範例組簡單試驗比較下來,證明PCIe 3.0 x2 NVMe固態硬碟有居中的表現,甚至並未遜色於PCIe 3.0 x4 NVMe太多。作為折衷解決方案,性能面應當是無需多慮,決勝關鍵點終究在於價格。儘管首要目標是加速取代SATA 6Gb/s介面產品,礙於PCIe 3.0 x4 NVMe產品已有高低價位之分,入門價格帶更和SATA 6Gb/s重疊。PCIe 3.0 x2 NVMe產品該選用何等快閃記憶體來搭配,以在性能、價位等方面取得平衡點,這是固態硬碟製造商得面對的難題。 處理器:Intel Core i7-7700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VIII Extreme 記憶體:Kingston DDR4-2400 16GB x 2 系統碟:Kingston HyperX SSD 240GB 電源供應器:XFX XTR 550W
-
HyperX Pulsefire FPS Pro電競滑鼠實測開箱,第一人稱射擊專屬版本再進化!
除了滑手機/平板是用手指頭不是用滑鼠之外(可以用觸控筆),玩電腦若是沒有滑鼠就像少了一支手一樣的不方便,畢竟滑鼠已經是玩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然如此,那挑選一支最適配的滑鼠,肯定比甚麼都要來的重要。 HyperX接續先前推出的Pulsefire FPS之後,也推出了Pro版,外觀造型上跟前一版其實沒有太大差別,主要是改進了感測器的版本以及解析度的大幅提升,另外就是從原本的紅色單色燈效變成了單區RGB,再搭配上獨家的NGenuity軟體,讓滑鼠更具個人魅力。這次就讓我們來仔細瞧一下這支滑鼠的特點吧! 在外包裝彩盒的部分則是採用了慣用的吊牌式紙盒設計,色系也是代表性的紅白配色,正面可以清楚看到滑鼠的正面照,除了型號之外也標示了有支援NGenuity獨家軟體與RGB燈效這兩大特點,側邊則是仿這款滑鼠的側面照、1:1圖示,背面則是燈效表示以及標示了2年保固與免費技術支援的說明,光從外盒大概就可以看到裏頭的滑鼠長甚麼樣子了。(免除多做了掀蓋式彩盒包裝的包材浪費) 如果有把整體的包裝物拿出,瞧瞧彩盒裏頭就可以發現到有印上特別的標示,這是一個針對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或元素的含量標示表,從表中可以看到,產品電路板不含鉛,而其中元素則在合乎標準規範的範圍內。這大概是少數會把這樣的資料打上去的廠商吧,標示了該產品合乎環保要求與環保使用期限(10年)。 一開始就有提到過,這款Pulsefire FPS Pro是前代Pulsefire FPS的升級版,所以在外觀上兩者其實沒有太大差異,尺寸大小同樣是71 x 128 x 42mm、重量95g(不含線),按鍵配置上仍是維持六鍵設計,在整體的握感上其實差不多,但是就外觀的部分明顯差異是中間的DPI按鍵由原本的有內建LED改成了沒有LED燈效,下方的HyperX Logo燈效圖示拉高了一些位置,也改成了HX的稍大圖示,至於前端的LED燈效滾輪倒是依舊維持原本的設計,但是燈效改成了RGB。 左右側的特殊紋理設計,提供了玩家在使用上的良好握感與防滑效果,大拇指雙鍵位置也設計的很貼合,除了提供可自由定義按鍵的設計功能外,對於定位在FPS的電競滑鼠來說,也能因應需求來做調整。主要按鍵的左右鍵則是採用了Omron微動開關,可耐用2000萬次,除了按鍵的手感頗佳,按下的段落感蠻明顯(這就是所謂的觸擊回饋,這部分看個人喜好)。中間的DPI按鍵則是可以讓玩家依據需求做調整,起始預設為3段變換(800/1600/3200),玩家可以透過NGenuity軟體自行調整,最高可支援至5段變換、DPI可達16000。 翻到底部可以看到中央的感測器、上下的大片鼠腳與產品的安規標示等;HyperX Pulsefire FPS Pro採用的是最新的原相Pixart 3389感測器,這款感測器也同樣使用在HyperX的另一款新電競滑鼠Pulsefire Surge上面(站上先前有介紹過,),特色上可以讓玩家在目前的4K電競模式下有更強大的發揮,可以達到16000 DPI、450 IPS移動速度、50G最高加速,這對於大部分玩家需要的高速操作都可以應付自如,讓玩家在使用上可以精確的反應遊戲中角色的各項動作。(相較於前代僅提供至3200 DPI、130 IPS、30G加速,Pro版本的規格好上許多) 前代版本雖然也有提供LED燈效,但是僅設計為紅色單色,燈效位置以滑鼠正面來看有3個位置:前端滾輪、中間DPI控制鍵、下方Logo,在Pro板上面則僅保留2處:前端滾輪、下方Logo(變大),燈效也由原本紅色單色提升到RGB全彩,搭配上前代沒有支援的NGenuity軟體,在燈效的表現與自由度上更增添了許多玩家設定上的樂趣,也算更貼近目前的電競風潮。 Pro版本跟另一款Pulsefire Surge一樣有支援自家開發的這款NGenuity軟體,這款軟體可以讓玩家依照個人需求來設定HyperX推出的滑鼠、鍵盤等產品,透過軟體介面就可以輕鬆設定按鍵組合、建立巨集、指派按鍵色彩、設定燈效等,玩家可以上HyperX的官方網站下載這套軟體,下載之後安裝好就會自動掃描一下有沒有安裝HyperX支援軟體的滑鼠,聰明的是,安裝好之後會自動確認滑鼠的韌體是否有更新到最新,沒有的話會詢問是否更新,相當自動。 在設定畫面中除了可以選擇自訂儲存的設定檔之外,在Default之外還可以自行設定燈光、性能、巨集等,UI的設計也相當易懂,玩家只要透過滑鼠點點點,就可以按照想要的設定來讓Pulsefire FPS Pro變成具備個人風格的超強、超好用專屬電競滑鼠了。 以軟體提供的最多5段的變換,最高16000 DPI設定下,靈敏度真的相當驚人,的確是適用在4K狀態下,一般玩家正常使用大概是介於3200~6400 DPI就相當好用了,同步的,DPI目前的設定值多少也會出現在螢幕畫面右下角的位置,會出現提示框告知玩家,也算官方在設計上的貼心。(不是讓玩家用猜的、或是用感覺的,直接明碼標示) HyperX在電競領域上面其實已經耕耘許久,也接連著推出了多款相關的電競周邊產品來讓玩家可以更輕鬆愉快的暢遊在遊戲世界裡,這次推出的新一代HyperX Pulsefire FPS Pro,採用了頂級的Pixart 3389感測器,一舉拉高了靈敏度上限達16000 DPI與高達450 IPS移動速度及50G最高加速,並搭配RGB燈效讓電競Fu更加提升,六按鍵設計與加大鼠腳,讓玩家在使用的操控上更顯得心應手,內建Omron微動開關不僅提升了觸及回饋的手感、也增加了可耐用度達2000萬次,再搭配上獨家的HyperX NGenuity軟體,更是達到玩家高自由度調整的樂趣,想擁有嗎?目前的建議售價為1,790元,對於挑一支合適好用又具備電競規格的滑鼠來說,是玩家可以考慮入手的選擇之一。 廠商名稱:Kingston遠東金士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www.hyperxgaming.com/tw 廠商電話:0800-666-200 建議售價:1,790元
-
ROG STRIX HERO II「無懼.為英雄而生」,高規輕薄的MOBA電競筆電
ROG Strix隸屬於ROG品牌旗下,其產品主打eSports電競市場為主。在筆電產品部份,ROG Strix於2017年推出了Scar與Hero筆電,分別針對FPS(第一人稱射擊)與MOBA(多人線上戰鬥競技場)類型遊戲所量身打造。搭配高階的CPU、中高階或高階的顯示卡,加上搭載超高更新率的顯示器,提供電競味十足的中控軟體,讓玩家們體驗到絕佳的遊戲快感! 今(2018)年,ROG再次展現其高超的產品設計功力,推出全新第二代的ROG Strix Scar與Hero電競筆電。除繼承上一代產品既有的高效能外,這次在視覺上、輕薄度、耐用度、散熱設計、無線覆蓋率,以及燈效各方面,也做了許多強化。在視覺上,搭載了業界獨家的144Hz 3ms之15.6吋IPS窄邊框顯示器,具有1920x1080解析度,提供絕佳的視覺感官新享受。在輕薄度上,這代因為體積更內縮,使整體重量比上一代更輕盈,攜帶上更加順手。在鍵盤方面,採用了超低鍵帽弧線設計,搭配超低按鍵行程以及遊戲常用鍵以透明標示,讓玩家能更快速反應。在散熱設計上,搭載了HyperCool技術,擁有12V散熱風扇與除塵散熱通道,讓系統在高負載下也能保持穩定,陪伴玩家玩一整天都能順暢到底!無線覆蓋率方面,這代採用全新的設計架構,可減少收訊死角,大幅提升無線網路的傳輸效能。至於燈效方面,這代在上蓋Logo上加了RGB燈效,並在筆電鑲上RGB前置燈條,搭配鍵盤4區的RGB燈效,並可與相容周邊進行同步燈效,讓玩家展現出個人的電競風格。 --------------- (1) (2) (3) (本篇) --------------- 本篇介紹的ROG Strix Hero II「無懼.為英雄而生」,主要是針對MOBA玩家設計,而為了突顯出MOBA類型遊戲的特色,這款筆電在A面外蓋設計方面,採用「一刀流」式以45度斜角分割為兩種配色風格。其中一邊是髮絲紋,另一邊是黑噴砂設計,搭配C面鍵盤區同樣也有45度斜角的分割,並採用特別設計的Cyberpunk (網路叛客)風格之圖騰元素以多層轉印在上面,以分割成兩邊勢力,猶如MOBA遊戲雙方陣營壁壘分明的情境。 此外,在A蓋靠近轉軸處,採用了梯形切割設計,這樣的用意是當A蓋翻起時,兩側為固定用,中間的空隙有利於後方通風口的散熱。筆電的後方通風口之散熱片,採用了烈焰紅的設計,搭配上蓋的神秘黑,如同展現出英雄(Hero)在迎接挑戰時的勇敢和無畏本性。 這次ROG Strix Hero II筆電外盒,同樣提供ROG原廠後背包,並隨附一支ROG Strix Impact電競滑鼠,讓玩家可以馬上使用。值得注意的是,ROG後背包也同樣採用45度斜切設計為主題,背包內部空間夠大,除可將筆電完整放入並好好保護之外,還能放一些其他個人物品,以便帶到LAN Party會場。至於隨附的ROG Strix Impact滑鼠,則適合左右手操控使用,同樣支援Aura Sync RGB同步燈效,其5000 DPI的解析度也能幫助玩家精準操控MOBA遊戲內的英雄人物,使其快速就定位,以迎接光榮的戰役! ROG Strix Hero II搭載了15.6吋防眩光144Hz、3ms IPS面板,解析度達1920x1080,具備72% NTSC,提供亮麗的色彩,其超高垂直更新頻率,以及反應時間,讓遊戲畫面在快速變換時,不會看到殘影,以提供職業電競玩家們絕佳的視覺呈現效果。此外,ROG Strix Hero II比上一代的Hero在寬度上減少了2.33cm,且搭配超窄邊框設計。讓機身比一般的15.6吋筆電還要小巧,卻仍保有15.6吋的大螢幕視野! 至於一般配置在螢幕上方的WebCam則改配置在螢幕的右下方,可適合用來進行一般視訊會議使用。亦可搭配隨附的XSplit Gamecaster來進行直播。而隨附的GameVisual軟體功能,可針對不同遊戲類型或使用場景,來設定螢幕亮度與對比,像是賽車、即時戰略/角色扮演(MOBA類)、風景、第一人視角射擊(FPS類)、電影等模式,讓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變化螢幕顏色的配置。 再來看看ROG Strix Hero II (GL504GM)的硬體規格,這次配備了Intel Core i7-8750H處理器,提供強悍的運算馬力,搭配內建8GB DDR4 2666記憶體,並預留1組SO-DIMM插槽,可擴充到最多32GB的記憶體容量。顯示卡方面則是配置NVIDIA GeForce GTX 1060 6GB GDDR5,提供絕佳的遊戲運算能力,在Full HD下也能賦予玩家們流暢的遊戲畫面呈現。 在儲存裝置方面,ROG Strix Hero II在小小的機身內,還預留了一組2.5吋的SATA插槽,讓這部15.6吋等級、2.4kg的電競筆電,能夠同時擁有雙碟的配置。在系統碟部份,配置了一款M.2 NVMe SSD 256GB,提供高速的存取效能,讓玩家開機後,只要8秒即可進入Windows 10,馬上進入備戰狀態。至於資料碟則是配置了Seagate FireCuda的2.5吋SSHD (混合硬碟) 1TB,讓玩家可以安裝許多大容量的遊戲,不用擔心系統碟容量不足而頻刪遊戲。 至於周邊I/O埠部份,機身左側配置了LAN網路埠、miniDP 1.2及HDMI 2.0視訊輸出埠、USB 3.1 Gen. 1 埠兩組、USB Gen. 2 Type-C孔、耳麥孔。機身右側部份,則配置USB 3.1 Gen. 2埠一組、SD讀卡機。此外兩側的前方處,有配置3.5W喇叭兩組,搭載智慧型放大器技術,聆聽音樂或是進行遊戲時,皆擁有絕佳的聽覺享受。 至於網路方面,這次除了配置Gigabit LAN埠之外,在Wi-Fi方面則特別加入獨家專利的RangeBoost天線設計。在機身與螢幕內部個別配置2根天線,以減少往常多數筆電僅配置2根天線會有Wi-Fi收訊死角的狀況,再搭配韌體會根據筆電位置去自動切換到最佳的收訊品質,以提升整體無線連線的傳輸效能。 ROG Strix Hero II在鍵盤設計方面,採用全尺寸設計,具有獨立數字鍵區,上面的F1~F12功能鈕也採用類似桌上型鍵盤的配置,每4個中間就有空隔,搭配QWER鈕有透明標示,讓玩家可以快速定位到對的按鈕。此外,鍵盤也具備全區無鬼鍵(同時按再多鈕而不衝突的技術),以0.25mm鍵帽弧線設計,搭配1.8mm的鍵程,讓玩家們在賽況激烈而快速盲打時,也能夠快速與精準按到正確按鈕。 至於左上方額外的4組功能鍵 (音量大/小/麥克風開關/ROG鈕),則是賦予讓實況主與電競玩家能快速設定音量與麥克風,並快速進入Game Center設定畫面。鍵盤的下方同樣配置觸控板,讓一般玩家可以習慣這種長久以來的筆電鍵盤區配置,以便工作用途使用。 這次ROG Strix Hero II在燈效設計上也提升了不少。除了A面上蓋的ROG Logo具有RGB燈效之外,在筆電前側也鑲上RGB燈條,再搭配鍵盤4區的RGB燈效,讓玩家一拿出Hero II放在桌上,氣勢就是不一樣! 在RGB燈效設定方面,玩家可以透過隨附的Aura Core軟體,來個別設定LOGO、鍵盤、前置燈條等RGB燈效,亦可設定開機/執行/睡眠/關機等情況,是否開啟這些燈效。至於在燈色/燈效設定部份,則提供恆亮、呼吸、彩色循環、彩虹、閃爍等特效,或隨著音樂起舞,速度可設定快、中、慢。同樣支援Aura Sync,可與其他相容電競周邊進行燈效同步,讓玩家們在遊戲場合中,一開機時各種RGB燈效就亮起,猶如點亮「戰火」,以宣告比賽正式開始。 ROG Strix Hero II在軟體使用介面上,同樣繼承ROG一貫的作風,只要按一下ROG鈕,即可進入ROG Gaming Center(電競中心)的主控畫面,此畫面提供了系統資訊(GPU/CPU時脈與溫度、記憶體時脈/使用量、HDD使用量 )、裝置資訊(CPU與GPU型號)、GPU效能上限、以及各式設定功能與遊戲設定檔(提供三組設定)。 在畫面下方,則提供了各式進階設定功能。包含ROG Aura Core (可設定各式燈效)、Fan Overboost (更改風扇運轉速度,提供安靜、平衡、超高速等模式)、ROG GameVisual (針對不同遊戲與使用場景來設定螢幕亮度與對比)、ROG GameFirst V (可個別設定不同應用程式或遊戲的上網優先處理順序與流量限制)、XSplit Gamecaster (進入知名的直播軟體)、Sonic Radar (設定音效雷達,讓聲音「看」得見)。此外,還可將ROG鍵、Win鍵、觸控板給關閉,以避免玩家在激烈戰鬥時誤觸到這些按鈕,讓遊戲進行更順暢。 在效能方面,這款ROG Strix Hero II由於配置的是NVIDIA GeForce GTX 1060等級的GPU,在Full HD解析度下執行各式3A級主流遊戲,皆擁有不錯的表現。請見附表的各項遊戲測試成績中,在各主流遊戲設定到最高畫質之下,Hero II可以測到至少35 FPS以上的表現,最高可達76FPS的超強悍效能。至於VR方面,在VRMark的Orange Room也達到GREAT的等級,因此也可以拿來玩VR遊戲。 在系統效能方面,由於內建了256GB NVMe SSD當系統碟,循序讀寫效能突破2,300以及1,200 MB/s,讓Windows 10在處理各種讀寫需求都能快速因應。至於1TB SSHD資料碟,循序讀寫效能達到124、125MB/s,比傳統HDD具備稍快的效能。實測拿來安裝多款大型3A級遊戲時,載入速度也能接受,也不用擔心硬碟容量一下子就不夠用了。 再看散熱方面,透過FurMark燒機15分鐘,GTX 1060 GPU溫度從38 °C提升到75 °C,耗電量在待機狀態下大約20~25W,玩遊戲時的尖峰值為 167W。至於電池續航力方面,透過PCMark8實測,在節電模式大約可以維持4小時多。 ▼表1 產品規格配備 ▼表2 元件與綜合效能評測數據 ▼表3 多媒體與遊戲相關評測數據 外型:★★★★★ (5.0分) 輕薄:★★★★☆ (4.5分) 散熱:★★★★☆ (4.5分) 功能:★★★★☆ (4.5分) 效能:★★★★☆ (4.5分) 這次我們開箱實測ROG Strix Hero II「無懼.為英雄而生」的電競筆電,在造型與多種燈效等外觀設計上,可說是帶給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硬體方面同樣搭配Intel最高檔行動處理器,以及NVIDIA中高階的GeForce GTX 1060顯示卡,再加上採用絕佳的散熱設計,提供輕薄、效能、舒適的使用環境,適合MOBA電競玩家選購! ROG Strix II在散熱設計上,採用HyperCool Pro散熱技術,在筆電內配置了能夠均勻散熱的擴充散熱板,以及兩組高效能的 12V 風扇,提供更強勁的氣流並提高氣壓,讓高效能的GPU和CPU能夠發揮真正實力。即使在高負載下,也能讓系統保持穩定。此外, HyperCool Pro也包含 Anti-Dust Cooling (除塵散熱)技術,可將塵粒和污物排出,提高系統可靠性和耐用性。讓玩家長久玩下來,也不會因為過熱而當機或降低效能。 整體來說,這款ROG Strix Hero II (GL504GM)電競筆電,以15.6吋防眩光超大螢幕,搭配超窄邊框設計,讓機身比一般筆電小巧,同時還具備雙磁碟設計,不僅能夠玩最新3A級遊戲,其144Hz、3ms的超高更新率與反應時間,能滿足電競玩家們挑剔的眼睛,賦予最佳的視覺享受,。值得推薦給電競玩家、一般玩家們選購。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市場行情:NT$56,900 (GL504GM) →更多的【PCDIY! 桌機/筆電/迷你電腦】: →更多的【PCDIY! 專題報導】: →更多的【PCDIY! 智慧型手機/平板/手錶】: →更多的【PCDIY! 顯示卡】:
-
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1T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黑標狂飆固態硬碟!
一提到Western Digital應該大家的印象浮現就會是儲存界的代名詞,而近年來更是致力於SSD固態硬碟領域發展,推出的一系列消費級SSD也深受玩家喜愛。這次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就是今年推出的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這款產品。 大家如果對Western Digital的HDD傳統硬碟有印象的話,應該對Western Digital在產品上的顏色系列命名不陌生才是,慣用的Green綠標、Blue藍標、Black黑標,這些系列的命名法則也同樣套用在SSD固態硬碟的分類上,當然Black黑標系列,就是Western Digital對於效能優異的定位,也是作為高階產品的代名詞。 有興趣去官網上面查詢就可以知道目前Western Digital在內接式SSD系列上面分為三類,這次要介紹的是今年新出爐的黑標—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與上一代相比,新版本提供了更高的容量與更快的速度。從外包裝上面可以看到這款產品設計上對應「Black」的風格,由黑白組成的設計感顯得極為內斂與沉穩,紙盒外包裝採吊牌式設計,重點是裡頭的M.2 2280 SSD,除了具備1TB的大容量,PCB顏色也是對應Black黑色調,與前代(2017)採用了藍色PCB不同,玩家在選購的時候也很容易一眼辨識出來。 新版本的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一共推出3種容量,分別是250GB、500GB、1TB,除了都是採用TLC顆粒之外,也提供了使用者5年的保固期限;PCIe Gen3 x4、連續讀寫速度高達3400/2800 MB/s(1TB版本)、隨機讀寫高達500K/400K IOPS(1TB版本)、寫入壽命高達600TBW(1TB版本),連MTTF可靠性都有175萬小時,這麼猛的規格,就是為了提供高階電競玩家、專業影像工作者等達人而生的產品。 這次要開測的是1TB容量的版本,也是目前Black黑標系列中的主角,在效能表現上的數據都較優異,不過另外的500GB與250GB也有不錯的效能,透過下表就可以得知這三個容量版本的規格差異,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從外觀上面沒辦法看到到底是怎樣的顆粒配置,但小心撕開上頭的標示貼紙之後就可以清楚看到配置了,由2顆SanDisk 64層TLC 3D NAND Flash組成1TB容量(單顆512GB)並分置於左右兩端,搭配了1顆Micron DDR4-2400 8Gb記憶體作為快取,主控晶片設置於PCB中央,採用的是SanDisk控制器,這樣配置的方式可以讓SSD在運作時可減少資料傳輸的延遲性與避免發熱源集中於一端,算是有分散熱源的目的,不過還是建議玩家在使用時要注意一下散熱性會比較好。 既然連包裝盒上面都明碼的標示了3400MB/s的讀取速度,那當然是要驗明正身才能放行。就官方的資料可以看到在黑標1TB版本的效能表現上標示有3400/2800 MB/s的讀寫速度,那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這麼猛?不囉嗦,測了就知道! 下面就透過幾項測試軟體來驗證一下吧,先來瞧瞧這些軟體給予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甚麼樣的性能評價~先拿來安裝系統就可以發現執行速度飛快,透過CrystalDiskInfo可以看到就算作為主硬碟使用時,正常狀態下的溫度表現僅45度C,平常一般使用上透過機殼內空冷循環應該還OK,若是經常性全速運作的話,可能要注意一下散熱的輔助會比較好。(M.2 SSD的通病) 除了作為主硬碟來試一下之外,當然也另外拿來透過軟體檢視比較客觀,以官方標示的數據來對比的話,的確從下面的測試中可以驗證到這款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的驚人威力。 首發就先來測一下在CrystalDiskMark的效能表現,結果是很猛的達到了3471/2852 MB/s的數據,高於官方的數字,也驗證這款黑標版本的確相當強悍。 換成ATTO的測試之後,結果也是令人驚豔的高達3446/2852 MB/s的成績,也同樣驗證Western Digital黑標SSD的效能果真厲害。 透過AS SSD可以看到測得的數據有破3000的讀取以及2700的寫入,轉成IOPS也可以看到數據表現也是相當不錯,另外在Copy-Benchmark的部分也可以看到分別在ISO、Program、Game這三項的數據,還有在Compression-Benchmark上的讀寫速度圖表,測試數據也相當高,破3000的讀取速度以及幾乎超過2700的寫入速度(看看波動就可以知道,最低都還有維持為2000以上)。這些測試數據對於專業玩家來說,再再驗證了這麼高的效能表現的確有助於工作及遊戲上的順暢運作。 高效能表現同樣在TxBENCH上面得到驗證,3471/2868 MB/s的實測數據,在連續讀寫的表現上,這款Black黑標的確令人感到滿意。 在Anvil's上面,黑標1TB仍舊有2913/2619 MB/s的實測成績,依然是相當優異的效能表現。 在AJA的測試中可以看到截圖的數據,讀寫測試為2900/2742 MB/s,還算不錯,執行測試幾乎瞬間就能測試出結果,因為檔案預設值為1GB,如果提高至4GB或是16GB的話,就會發現測試圖形運作的會稍微比較緩慢(與執行1GB的速度相比),要是換成一般的2.5吋 SSD的話,連1GB檔案預設值都要Run一下子。 最後,在AIDA64的儲存裝置測試中,可以看到在讀取測試的部分,基本上都是突破3000MB/s的表現。 除了透過測試軟體來驗證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的實力之外,如果只靠獨角戲,無法彰顯到底黑標的威力有多深。如果拿SSD跟HDD來對比,相信真的是虐菜了,SSD的優勢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以目前讀寫速度大都上500MB/s了,HDD是沒辦法攀比的;那SSD比SSD呢? 這陣子的SSD掉價有點快,看看2.5吋的SSD(SATA)單是120GB容量就已經跳水至800元台幣以下,甚至連480GB版本都只要花個2,000出頭就可以買到,即便是容量高達960GB的版本,也有廠商率先跳水、直接祭出免5,000元台幣的促銷價殺出,這些看起來好像超高C/P值,花點小錢升級就可以晉身高速運算一族,好像很划算,但這些促銷版基本上都是SATA介面;其實魔鬼就藏在細節裡,到底是用多少代價換到效能的呢?咱們來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前面看過了Western Digital黑標 1TB SSD的效能表現之後再來看對照組的話,應該會有很大失落感,光是數據的落差就會令人難以接受,這跟拿目前促銷的低價SSD與HDD比較是一樣的道理。看看在CrystalDiskMark上頭的對比就可以知道,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的效能在讀取上大勝8倍之多、寫入更是高達11倍以上,這就是所謂的跳水版本跟高階等級的差異,認真說,這兩者的效能差這麼多,不是只考慮價格就好。 換到ATTO的測試一樣可以看出差異,讀取落差達7倍、寫入也落差超過8倍,說真的,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真的屌打一堆SATA規格的SSD,即便是採用了M.2規格介面也不一定能跑到這麼高的數據。 在TxBENCH上面更是明顯,直接就是10倍以上落差,以目前120GB 2.5吋SSD跳水價800元有找的情況下,買10顆不如買1顆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就好,一顆抵10顆、效能直接x 1000%。 如果說只是透過幾款針對儲存裝置的軟體來比較還覺得不夠力的話,那麼換到PCMark 8上面來測測看好了;PCMark 8有提供Storage的選項,從數據上就更清楚可以看到,透過採用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可以提升整體的效能表現成績外,傳輸速度也有大幅提升3倍的表現。 雖然說這款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採用的是M.2介面、走PCIe Gen3 x4架構,但是高達3400/2800 MB/s的讀寫速度也是不爭的事實,這部分從前面的測試就已經明確的驗證了,對比目前大多數的SSD,雖然TLC顆粒已經成為市場主流,價格也因此而比較親民,但是在考量價格的同時也必須思考效能的差異,以目前的價位來看,事實上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的價位並沒有與其他廠牌價差太多,雖仍略高於一般SSD價格,但效能差異足以彌補這點價格落差。 除了在硬體上面的表現突出與優異之外,事實上Western Digital在軟體服務上也替玩家準備了方便好用的程式,只要上官網就可以查詢並下載到2個好用的軟體:Western Digital SSD 控制面板、Acronis True Image WD Edition軟體;前者是Western Digital針對自家的SSD提供的SSD圖形控制介面,後者則是直接讓玩家可以透過Acronis軟體來滿足多項備份與複製硬碟等需求。 輕鬆下載與安裝後,就可以使用這2套軟體了,首先在「Western Digital SSD控制面板」裡面可以看到提供了玩家方便且易懂、易操作的圖形介面,從上頭的狀態列就可以清楚看到目前SSD的狀況,包括容量、溫度、壽命與健康狀態,而介面右下角還有3組快捷鍵可直接連通到「磁碟管理、系統屬性、裝置管理員」,方便玩家查看與設定調整。介面中的工具選單裡,還可以直接進行韌體更新、Erase Drive資料抹除、S.M.A.R.T診斷功能,甚至在效能選單中還可以透過圖表來監看目前SSD的效能狀態,只能說Western Digital真的貼心。 除了圖形化的SSD控制面板之外,Western Digital也聯合Acronis提供了玩家Western Digital專屬的版本,透過「Acronis True Image WD Edition」軟體可以提供玩家執行複製硬碟、備份作業系統、救援媒體等防護性設定,除了可避免萬一出現的遺失資料、誤刪檔案、當機等意外狀況發生時能夠有辦法輕鬆復原系統與資料外,也能夠安全抹除不需要的任何機密資料,真正做到萬無一失,也避免了所謂SSD若發生故障,資料就毀於一旦的遺憾,事實上這一點很重要,畢竟重要資料是無價的。 ◎這裡也提供大家這兩款軟體的下載直通車: 如果以去年SSD的價格來看,高達1TB的容量,想必在價位上也是高的驚人,但是以今年2018的價格波動來看,除了各家TLC紛紛推出大容量版本來搶攻市場大餅外,低容量如120GB、240GB也都開始低價出清,一來是面對QLC顆粒版本也將進入市場的壓力、二來也因為玩家開始朝向較大容量的SSD需求發展,以往SSD因為價格因素,玩家選購堪用的容量即可,畢竟目的只用來安裝系統,但是隨著SSD的普及化與價格調整,如果可以連同應用程式與遊戲通通都安裝在SSD裡面的話,那效果的提升也完全感受得到。 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的推出,除了在目前的市場上投下一顆效能上的震撼彈之外,也隨著市場價格的調整,讓玩家可以感受到容量與效能是SSD選擇上的主要條件,不再拘泥於跳水價格的低階SSD產品,選擇最適配玩家的Western Digital黑標SSD絕對是專業級的不二法門,無論是想要玩遊戲玩的順暢、通通都安裝到SSD跑翻天,還是轉檔運作不受限120GB小容量、高速運作超順暢,全都可以在這款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上暢快遨遊、不受限,還等甚麼?5年保固,怎麼玩都OK。 廠商名稱:Western Digital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800-666-290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配備AMD Radeon RX Vega M輕鬆大玩遊戲,Intel Hades Canyon NUC實測
今年稍早前,Intel正式推出代號Hades Canyon的新一代NUC,是為前兩年代號Skull Canyon機種的後續產品。時隔兩年,所換裝第八代Core處理器,內部可是整併了AMD的Radeon RX Vega M系列繪圖顯示晶片。想當然耳,遊戲、娛樂性能自然優於以往機種,這部仍然堪稱小巧的電腦主機也足以作為遊戲平台。 Hades Canyon劃分為2種規格配備,皆搭載Core i7系列處理器,惟整併的Radeon RX Vega M繪圖顯示晶片等級有別。而除了準系統形式的NUC套件,另外也有相對應規格的套裝電腦版本(包含作業系統等必要元素),因此總計有4款產品得以選購。我們所介紹產品完整型號為BOXNUC8i7HVK1,是屬於NUC套件形式版本,官方參考價格908~910美元,台灣參考價格約32,000元。 機身造型和Skull Canyon相仿,運用金屬基座搭配塑膠材料共同構成,讓機身強度、散熱性、質感等面向兼具。全黑色外觀最吸引人的一點,莫過於頂部那骷顱頭標誌,而且可是會發光的設計。與巴掌大小NUC相較下,Hades Canyon前、後面板上有著極為豐富的I/O配置,得以滿足絕大數的使用需求,這規格相對來說可算是近乎頂天呢! 前方計有2組USB 3.1 Gen 2(Type-C/A各1)、USB 3.1 Gen 1、HDMI 2.0a、3.5mm耳機/麥克風音源輸出入端子、SDXC UHS-I記憶卡讀卡機,包含電源開關與狀態指示燈號等,都在前端相當容易操作、辨識。一時間難以看清楚實際所在位置的配置,是前方還配備了4陣列麥克風,方便使用者彈性運用之。 而後端另有HDMI 2.0a、4組USB 3.1 Gen 1、2組Gigabit乙太網路、2組Mini DisplayPort、3.5mm音源數位/類比輸出端子得以運用。最吸睛的莫過於那2組Type-C可是Thunderbolt 3介面,本身也兼容USB 3.1 Gen 2與Alt-DP,包含HDMI 2.0a和Mini DisplayPort部分,最高都能支援4K @ 60Hz訊號輸出,這讓多顯示器輸出應用再便利不過。 Hades Canyon植基於UCFF(5.5" x 8")規範,機身標示尺寸為21 x 142 x 39mm,約等於1.2L體積。雖然近乎是一般NUC的3倍大小,仍然保留了VESA懸掛設計,並隨機提供必要的支架、螺絲組,可視需求掛載在相容顯示器的機背上。基於Core i7處理器本身,與所整併Radeon RX Vega M繪圖顯示晶片的電力需求,所配備230W變壓器的體積與機身相較下並不小,運作溫度也難免較為明顯有感些。 樣品機BOXNUC8i7HVK1屬於準系統形式,得自行卸下上蓋螺絲與金屬結構板,才能進行記憶體模組與M.2固態硬碟安裝,但是這程序算是相當簡易。內部可見2組SO-DIMM插槽,預設支援DDR4-2400、1.2V、16GB規格記憶體模組,安裝總和容量可達32GB,所隱藏小亮點稍後會提及。 至於儲存裝置僅有M.2介面,所配置2組Type 2280尺寸插槽,可支援PCIe 3.0 x4與SATA 6Gb/s介面固態硬碟,同時更具備RAID 0/1磁碟陣列功能。一旁另有組M.2 Type 2232插槽,出廠預設裝配自家型號Wireless-AC 8265無線網路卡,概要規格為802.11ac、2 x 2天線、2.4/5GHz雙頻、最高傳輸速率867Mbps、內建整合Bluetooth 4.2。 其UEFI BIOS各個選項配置相當簡單明瞭,包含上蓋的骷顱頭LED燈號,都可以在此直接進行調整。Hades Canyon保留了晶片組磁碟控制器的RAID功能,除了可以利用RAID 0來將固態硬碟的存取性能最大化,同時也能支援自家Optane Memory。而記憶體小彩蛋在於,看來是支援自家的X.M.P.超頻技術功能,再者是實際安裝原生DDR4-2666模組上去,它也能自動以此時脈組態來運作之。 樣品機NUC8i7HVK所搭載Core i7-8809G處理器,是該系列處理器當前最高規格產品,其開發代號為Kaby Lake G,概要規格4核心/8執行緒、基礎時脈3.1GHz/Turbo Boost 4.2GHz、不鎖倍頻。其內部仍然有自家HD Graphics 630內顯,並且利用EMIB(Embedded Multi-Die Interconnect Bridge,嵌入式多晶片互連橋接)技術,合併封裝Radeon RX Vega M GH繪圖顯示晶片,它連帶包含了4GB容量HBM2記憶體,因此整體的TDP(Thermal Design Power,散熱設計功耗)高達100W。 反觀低階版本是搭載Core i7-8705G處理器,時脈設定為略低些微的基礎3.1GHz、Turbo Boost 4.1GHz,而且所整併Radeon RX Vega M GL僅有20組Compute Unit(運算單元),較Radeon RX Vega M GH減少了4組。此外,該顯示晶片時脈設定為基礎931MHz、動態1011MHz,但Radeon RX Vega M GH是基礎1063MHz、動態1190MHz,故其TDP得以降至65W。 為了進行性能體驗,我們搭配Kingston ValueRAM KVR26S19S8/8(DDR4-2666、8GB)與Plextor M9Pe 512GB各2個,使其記憶體能夠以雙通道模式運作,並且將固態硬碟組建成RAID 0加速模式。經由下圖可看到其餘部分功能用料資訊,其前置面板上的2組USB 3.1 Gen 2,是由ASMedia型號ASM2142控制器供應。而2組乙太網路皆採用自家產品,型號分別為I219-LM與I210-AT,皆屬於10/100/1000Mbps傳輸速率規格。 Core i7-8809G(代號Kaby Lake-G)並非「真」八代處理器,不像與它TDP設定相近的真八代產品(代號Coffee Lake),架構設計為6核心/12執行緒,然而區區4核心仍有不俗的運算性能表現。因為追逐核心數量會連帶加劇解熱難度,即便是同為4核心的第八代低電壓處理器,用於輕薄型筆電上也時有耳聞降頻保護問題,這會對性能表現造成不少影響。 我們使用2個M9Pe 512GB固態硬碟(PCIe 3.0 x4 NVMe),透過晶片組內建功能建構成RAID 0,並以此來安裝作業系統與測試軟體。在已經包含資料的狀態下,簡測其存取速度最高有讀取3173.7MB/s、寫入2889.2MB/s。假使對於磁碟速度很要求,是可以考慮這樣的配置模式,再搭配Thunderbolt 3或USB 3.1 Gen 2外接儲存裝置來備份資料。而其運作PCMark 10總分達5237分,或許RAID 0組態的開機碟有所加分,因此整體表現並不亞搭載真八代處理器的電競筆電。 Hades Canyon最引人注目的一點,莫過於Radeon RX Vega M顯示晶片所能帶來遊戲表現,就3DMark跑分結果而言,可是有技壓NVIDIA GeForce GTX 1050 Ti的能力。而在真實遊戲部分,我們一律使用高等貼圖品質、1920 x 1080解析度設定,以FPS幀數來評估其表現。就結果來說,只要稍加調整遊戲的貼圖品質設定,Hades Canyon確實能滿足不少遊戲需求。 如果你也喜好高畫質影音娛樂,那麼Hades Canyon內顯HD Graphics 630,以及所整併的Radeon RX Vega M GH顯示晶片,皆能滿足HEVC、VP9格式4K影片的播放要求。以PotPlayer來播放4K、HDR、59.94FPS、總位元速率74316kbps影片為例,啟用顯示單元硬體加速功能的效果很明顯,能將處理器負載降低10%以內,同時畫面流暢度也更好。 儘管我們沒有進一步拆解Hades Canyon,從先前各方消息已可得知,Intel是運用銅質導熱管搭配2組風扇,來壓制處理器與顯示晶片的熱量。透過AIDA64所內建System Stability Test功能,搭配HWMonitor來觀察Hades Canyon散熱性表現,藉以瞭解可能遭遇的降頻現象。 單獨針對CPU/FPU項目執行30分鐘,儘管判讀最高溫度一度高達100°C,其4個核心時脈都還是能夠同時達到3900MHz,符合Core i7-8809G基礎設定規則。而單獨執行GPU的時候,Radeon RX Vega M GH參考數值為最高65°C、時脈1190MHz,HD Graphics 630則是最高78°C、時脈1098MHz。我們亦有對處理器、顯示單元進行其他試驗,如OCCT試驗處理器是沒有降頻跡象,而3DMark Fire Streike Stress Test得以99.2%評價通過。 回到AIDA64測試最後讓兩大熱源一併燒機,顯示單元的時脈看來正常,惟處理器4個核心同步最高時脈降至3.3~3.4GHz左右,Turbo Boost時脈發揮受到約500MHz的限制。Hades Canyon機身厚度約39mm,比起各式筆電來說擁有相對充裕空間,得以配備較為合適的散熱模組。因此在一般使用行為、燒機試驗條件下,散熱能力看來是能夠算是良好,不至於動輒使得處理器本身可達動態時脈,大幅度降低至不如基礎時脈甚至是整體時脈腰斬。 Hades Canyon內建Thunderbolt 3介面,是採用Intel自家型號JHL6540控制器,提供2組Type-C形式連接埠。架構設計具有40Gbps最高傳輸速率,可用頻寬相等於PCIe 3.0 x4,基於菊鏈串接框架,應用範疇涵蓋外接顯示卡盒、外接硬碟盒、顯示器、擴充座(相等於Hub)等裝置。 搭配多槽式外接硬碟盒,適合用來備份儲存大量資料,如若還需要比典型固態硬碟還要好的關鍵儲存裝置,可以用外接盒搭配Intel自家的Optane SSD。至於無論是較高的遊戲需求,或者專業繪圖之類應用,現在也有不少外接顯示卡盒選擇,得以支援中高階的遊戲顯示卡/繪圖卡產品。 前述各類外接盒依據設計的不同,有些還會提供USB連接埠、額外Thunderbolt 3連接埠(菊鏈串接用)、乙太網路等配置,相當於同時兼具了擴充座的效用。而顯示器產品也逐漸有廠商推出,例如ASUS今年推出了PA27AC,這款27吋、WQHD、HDR400/HDR 10、ProArt校色專業定位機種,便配備了2組Thunderbolt 3介面的USB-C連接埠。 實際以TUL(PowerColor)的Gaming Station TBX-550CA顯示卡外接盒,搭配其Red Devil RX Vega 64顯示卡,牛刀小試如果對Radeon RX Vega M繪圖顯示晶片欲求不滿,Thunderbolt 3能帶來怎樣的效益。以同樣基準進行遊戲測試,如圖所示可使FPS提升48~65%不等幅度,隨著顯示卡的不同還有提升空間,可確保在遊戲中更能穩定達60FPS,或者對應更高解析度、貼圖品質等需求。 綜觀而言,Hades Canyon NUC硬體規格可是相當高,豐富的I/O配置也讓使用上更有彈性,良好散熱效果更讓性能得以盡力發揮。就產品本質而言是沒有什麼好挑剔,只要需求標的之一是要機身極盡可能小巧,那麼無論家用或商業應用場合,Hades Canyon NUC是都能夠輕易升任。 廠商名稱:Intel 廠商官網:
-
Chimei ML-32G10F低藍光電競顯示器簡測開箱,144Hz和FreeSync的完美結合!
當前電競螢幕講求高畫面更新率(Hz),部分廠商甚至已經推出240 Hz的螢幕,但對一般玩家來說,CP值最高的還是144Hz為主。由Chimei推出的ML-32G10F電競螢幕除了具備144Hz螢幕更新率以外,同時也搭載AMD FreeSync技術,加強畫面更新的穩定度,減少畫面撕裂的可能性,而為了因應電競玩家須長時使用螢幕,也特別採用低藍光調節功能,對玩家的眼睛較不易造成負面影響,但同時卻又不讓畫面色彩因此失真。 ML-32G10F外型上市電競產品中較常見的黑紅經典配色,背面的倒三角設計不只讓人想到跑車外型,上面的刻紋也很有電競的科技感,三角形兩腰處則是搭配醒目的紅色散熱孔設計。正面螢幕部分為32吋VA面板,反應時間為5 ms,解析度最高為1920 x 1080,四周邊框採窄邊框設計,以營造出遊戲的沉浸感。腳座角度調整部分由於是固定式的設計,僅可上下左右調整,無法垂直移動,若是螢幕高度不夠高的話,只能在下方墊物品抬高。 ML-32G10F背面具備四向式按鈕,不同的方向可開啟不同的螢幕設定功能,諸如像是亮度、對比、Gamma等等,另外,低藍光調節功能也可以從這裡進一步調整。初次開啟螢幕後,如果在AMD Radeon電腦軟體中的FreeSync技術發現顯示此顯示器並未支援FreeSync技術訊息時,需手動使用四向按鈕在選單中開啟,才可正常使用。 額外的輸出入端子方面,ML-32G10F提供HDMI、DVI、Display Port各一組,同時也提供一組3.5 mm耳機孔方便玩家連接電競耳機使用。 廠商名稱:台灣新視代 廠商電話:06-279-8080 廠商官網: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